KE Spotlight
Filter
-
香港大學許士芬地質博物館即將舉辦礦物收藏展
香港大學許士芬地質博物館聯同香港礦物學會,將於2017年3月3日至8月31日期間,舉辦「香港礦物家收藏」特備展覽,向公眾展出來自18名香港私人收藏家逾200件的寶貴礦物。當中亮點包括可以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單晶礦物之一 --- 產自Merelani礦山的坦桑石,還有產自巴基斯坦吉爾吉特 - 巴爾蒂斯坦非常罕見和珍稀、屬寶石級別並與鈉長石共生、包含了水泡的海藍寶石,以及產自美國科羅拉多洲著名Sweet Home 礦山的一件18厘米大小紅菱石。已故許士芬博士用於擺放其私人珍藏的陳列櫃及內裡擺放的寶貴礦物,同樣是今次特備展覽的焦點。
Read More -
香港大學進行全球首個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的研究並敦促保護海豚的重要棲息地
由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賈力誠帶領的研究團隊,對棲息於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進行研究,指出該處的海豚總數每年下降約2.5%,並迅速接近牠們種群存活的臨界點。研究結果顯示除非能作出有效的保護措施迅速扭轉當前的趨勢,否則珠江口的海豚種群將會絕種。
Read More -
港大統計香港錄得全國逾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種
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及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韋念時教授研究團隊的一項統計發現香港錄得5,943種海洋生物。這是本港歷來首個海洋生物多樣性全面研究,發現香港的海洋面積(1,651平方公里)雖僅佔中國的約0.03%,卻錄得全國約26%的海洋物種。但現時本港只有約少於2%的海域被劃分為保護區,研究團隊敦促政府盡快將本港海洋保護區的面積提高至最少10%海域,以達至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定下的全球目標,即到2020年,實現至少10%的海洋保護區。為了讓大眾可以更容易查閱香港的海洋物種,以作保育、研究及教育之用,港大研究團隊與國際專家合作成立了一個網上資料庫名為《香港海洋物種名冊》。這是全球最大網上海洋生物多樣性資料庫《世界海洋物種名冊》轄下的十個地區資料庫之一。香港是亞洲首個成立這類地區資料庫的地方。
Read More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已影響逾八成核心生態過程
由美國佛羅里達大學主導、香港大學共同參與的國際合作研究指出,全球曾被評估的94個生態過程中,有證據顯示82% 已被氣候變化所影響。陸地、淡水、海洋生態系統及物種無一倖免,並已影響著人類,包括害蟲肆虐和疾病爆發的風險增加、農業產量減少,以及漁獲難以預期等。研究團隊成員、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院長杜德俊教授警告,本港特有的本土物種,如香港鬥魚、短腳角蟾和香港瘰螈,因棲息地受氣候變化,生存正受威脅。研究團隊希望研究結果令各國政府明白氣候變化並非只是預測,而是不爭的事實,它正改變周遭的生態過程及各自然系統。研究結果已於著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中發表。
Read More -
2016年知識交流獎
香港大學每年的「學院知識交流獎」,由各學院選出對知識交流作出重要貢獻的教員,表揚他們對工商界或社會所帶來的經濟、社會或文化影響。此外,「知識交流獎」(非學院單位)表揚大學其他獨立部門或單位同樣為知識交流作出重要貢獻的教職員。2016年「知識交流獎」的得獎名單已公布。
Read More -
港大生物學家在龍虎山發現全球新蟻種命名為「紫荊花細腰家蟻」(金樹蟻)
由港大生物科學學院管納德博士所領導的「昆蟲生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實驗室」研究團隊,發現一個新的螞蟻品種。研究團隊在學術期刊《亞洲蟻學》(Asian Myrmecology)公佈了今次發現,並把這新品種螞蟻命名為Paratopula bauhinia (紫荊花細腰屬家蟻),研究團隊又把牠稱爲「金樹蟻」。這螞蟻新種由生物科學學院研究助理羅羽莹女士在一次夜間野外考察中,在離港大校園後方數百米的龍虎山郊野公園找到。金樹蟻的體型約7毫米長及有金色的外觀。今次是自1858年香港有記錄以來,在香港發現並被描述的第22個新蟻種,對上一次已是2000年,再早的發現要追溯至差不多90年前的1928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