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 Spotlight
Filter
-
港大學生推出考察指南介紹本地常見有毒植物
香港大學學生會理學會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會的成員,搜集並整理資料,出版名為《毒木不木獨:有毒植物遊》的考察指南,原意是為了他們在六月時舉辦介紹有毒植物的戶外考察,以幽默輕鬆手法教導參加者認識本地常見有毒植物。此考察指南的實體版只派發給戶外考察的參加者,而電子版最近已上載供公眾參閱。
Read More -
保育鑒證協助打擊非法野生動物販賣
非法野生動物販賣是世界上第四最有利可圖的犯罪貿易,估計每年產生高達200億美元的非法收入。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動植物被非法販賣,令許多瀕危物種受到嚴重威脅。隨著越來越多的物種瀕臨絕種,非法利潤飆升,非法貿易更沒有減少的跡象,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於是採用了保育鑒證的方法,為調查非法野生動物販賣的部門提供準確的科學數據,用於對付販賣者。請按此觀賞完整影片。
Read More -
港大和中國科學家合作研發科學模型推算海洋不同水域的金屬毒性
由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副院長梁美儀教授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吳豐昌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開拓了嶄新科學模型,用作推算金屬和類金屬的毒性在變化的溫度和鹽度條件下的沿海海洋環境中的水質基準。新的科學模型,可以讓各國環境管理部門,按不同水體的環境條件及全球氣候變化的情況,制定不同海域的臨時水質基準,從而大大地改善全球沿海環境中金屬和類金屬等污染控制與管理,更好地保護海洋生態系統。
Read More -
港大發佈新手機應用程式協助消費者選擇較健康食品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與喬治全球健康研究所共同研發手機應用程式FoodSwitch HK,只要簡單掃描預先包裝食品營養標籤的條碼,消費者便可比較同類產品的營養成分,作出健康選擇。應用程式會根據總脂肪、飽和脂肪、鹽份、糖份及卡路里,以紅綠燈評分,再以星級評級作總結,告知消費者產品的健康程度,並提供同類食品中較健康的選擇。數據庫包含了全港主要超市售賣的近13,000種預先包裝食品及飲品的營養標籤資料。港大食物及營養學助理教授雷震宇博士指出,一般市民每日的鹽份攝取量為10克,比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多出一倍。他希望此應用程式可助消費者選擇較健康食品。
Read More -
港大醫藥化學研究發現一種胃潰瘍抗菌藥能「馴化」耐藥性超級惡菌
由港大理學院化學系孫紅哲教授和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高一村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已於臨床應用多年專門對付幽門螺旋菌治療胃潰瘍、含有金屬鉍抗菌藥物 (枸櫞酸鉍鉀Colloidal Bismuth Subcitrate CBS),能有效「馴化」抑制一些死亡率極高、具多重耐藥性超級惡菌的活躍性,如耐碳青酶烯類腸桿菌(CRE)和耐碳青酶烯類肺炎克雷伯桿菌(CRKP)等,並能延緩細菌耐藥性的產生,讓現有抗生素的使用周期大爲延長。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醫生稱,在現有的抗生素療法中加入含鉍的抗菌藥,超級細菌會逐漸被「馴化」,以常用的碳青黴烯類抗生素便能將這類細菌輕易殺死。研究結果已申請美國專利。
Read More -
港大合作研究揭示本港龐大海鮮巿場背後的黑暗面
根據聯合國最近有關糧食供應的統計數字顯示,港人每年人均消耗六十公斤海鮮,遠超全球平均的二十公斤。由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ADM Capital Foundation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珊瑚大三角計劃攜手發表的《一魚不留: 香港食用珊瑚魚貿易─2017》研究報告指出,香港作為貿易中心每年活珊瑚魚交易量約2萬到3萬噸,總值超過10億美元。報告亦指出,由於監管不力及故意誤報等原因,香港的活珊瑚魚貿易進口量,總體可能被低估達50%。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教授兼報告的主要作者薛綺雯教授表示香港作為整個貿易鏈的中心角色,必須及時採取行動監管,否則野生珊瑚魚有可能在下一代消失。研究團隊促請政府盡快加強措施,遏止非法貿易,包括更新有關進口活魚申報及查核的條例,更好地監察和管制貨物/活魚物流,並呼籲市民選擇可持續發展的環保海鮮。
Read More -
香港大學生物學家的合作研究揭示海洋的低氧挑戰及其解決方案
由聯合國跨政府海洋學委員會成立的科學家團隊「環球海洋氧網絡」,在權威學術期刊《科學》刊登的學術文章中全面分析公海及海岸水域低氧情況的成因、後果和解決方案。公海中氧氣含量零的缺氧海水量於過去半世紀上升了超過4倍。研究指出世界需要減慢氣候變化速度和減少營養物污染來阻止海洋含氧量下降情況惡化。香港大學海洋生物學家及報告的共同作者安原盛明博士(Moriaki Yasuhara) 說: 「亞洲的海岸地區包括香港,是其中受影響最嚴重的水域之一。」研究團隊亦指出,全球須從以下三個方向著手才能令低氧情況受控:源頭著手,營養物污染和氣候轉變;保護脆弱的海洋生物以及改善全球追蹤低氧情況的設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