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 Spotlight
Filter
-
港大團隊研究顯示魚翅貿易威脅超過六成鯊魚品種
港大研究顯示全球每年捕獲的鯊魚量已超越100萬公噸,是六十年前的兩倍以上,而過度捕撈正威脅超過六成鯊魚品種。帶領是次研究的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及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薛綺雯教授指出,香港近年每年入口約六千公噸魚翅,處理超過全球一半的魚翅貿易(官方統計數字)。現時全球只有大約百分之十二的鯊魚捕撈漁業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條件。與此同時,每年有25,000公噸源自其他非持續甚至非法漁業的魚翅流入市場。根據2017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在香港海味乾貨巿場出售的魚翅當中,有三分之一來自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為瀕危的鯊魚物種。研究人員敦促消費者拒絕魚翅產品,並促請本地飲食業界承擔責任,立即停止提供魚翅。
Read More -
港大生物學家指出香港延遲禁止象牙貿易或會加劇偷獵非洲大象的行為
一項新研究探討了近期的象牙貿易禁令及其存在的地域差異如何給大象保護工作帶來有益和不利的一面。象牙貿易曾經點燃了猖獗和持續存在的偷盜獵行為,偷盜獵行為涉及橫跨非洲分佈的重要物種,並直接導致了這些物種在其分佈區內史無前例的種群數量下降。此項工作的首席研究員、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榮譽助理教授及中國深圳南方科技大學的吉陸森博士(Dr Luke Gibson)指出,中國在2017年年底前已關閉了所有的象牙貿易市場,而香港則於2021年年底才全面執行禁止其境內的所有象牙貿易,或許意味著更多的象牙貿易將轉移到香港。研究人員認為,兩地禁令的時間不匹配可能無意中為在非洲偷獵來的象牙提供了市場,反而加劇了偷獵非洲大象的行為。
Read More -
港大學生推出考察指南介紹本地常見有毒植物
香港大學學生會理學會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會的成員,搜集並整理資料,出版名為《毒木不木獨:有毒植物遊》的考察指南,原意是為了他們在六月時舉辦介紹有毒植物的戶外考察,以幽默輕鬆手法教導參加者認識本地常見有毒植物。此考察指南的實體版只派發給戶外考察的參加者,而電子版最近已上載供公眾參閱。
Read More -
保育鑒證協助打擊非法野生動物販賣
非法野生動物販賣是世界上第四最有利可圖的犯罪貿易,估計每年產生高達200億美元的非法收入。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動植物被非法販賣,令許多瀕危物種受到嚴重威脅。隨著越來越多的物種瀕臨絕種,非法利潤飆升,非法貿易更沒有減少的跡象,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於是採用了保育鑒證的方法,為調查非法野生動物販賣的部門提供準確的科學數據,用於對付販賣者。請按此觀賞完整影片。
Read More -
港大和中國科學家合作研發科學模型推算海洋不同水域的金屬毒性
由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副院長梁美儀教授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吳豐昌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開拓了嶄新科學模型,用作推算金屬和類金屬的毒性在變化的溫度和鹽度條件下的沿海海洋環境中的水質基準。新的科學模型,可以讓各國環境管理部門,按不同水體的環境條件及全球氣候變化的情況,制定不同海域的臨時水質基準,從而大大地改善全球沿海環境中金屬和類金屬等污染控制與管理,更好地保護海洋生態系統。
Read More -
港大發佈新手機應用程式協助消費者選擇較健康食品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與喬治全球健康研究所共同研發手機應用程式FoodSwitch HK,只要簡單掃描預先包裝食品營養標籤的條碼,消費者便可比較同類產品的營養成分,作出健康選擇。應用程式會根據總脂肪、飽和脂肪、鹽份、糖份及卡路里,以紅綠燈評分,再以星級評級作總結,告知消費者產品的健康程度,並提供同類食品中較健康的選擇。數據庫包含了全港主要超市售賣的近13,000種預先包裝食品及飲品的營養標籤資料。港大食物及營養學助理教授雷震宇博士指出,一般市民每日的鹽份攝取量為10克,比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多出一倍。他希望此應用程式可助消費者選擇較健康食品。
Read More -
港大醫藥化學研究發現一種胃潰瘍抗菌藥能「馴化」耐藥性超級惡菌
由港大理學院化學系孫紅哲教授和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高一村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已於臨床應用多年專門對付幽門螺旋菌治療胃潰瘍、含有金屬鉍抗菌藥物 (枸櫞酸鉍鉀Colloidal Bismuth Subcitrate CBS),能有效「馴化」抑制一些死亡率極高、具多重耐藥性超級惡菌的活躍性,如耐碳青酶烯類腸桿菌(CRE)和耐碳青酶烯類肺炎克雷伯桿菌(CRKP)等,並能延緩細菌耐藥性的產生,讓現有抗生素的使用周期大爲延長。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醫生稱,在現有的抗生素療法中加入含鉍的抗菌藥,超級細菌會逐漸被「馴化」,以常用的碳青黴烯類抗生素便能將這類細菌輕易殺死。研究結果已申請美國專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