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 Spotlight
Filter
-
港大團隊研發有機發光及光敏材料器件 具備產業競爭力應用於顯示屏、電視和手機屏幕
由港大化學系任詠華教授領導的跨院校跨學科合作團隊,與多間知名產業透過贊助項目和聯合實驗室的設立等建立合作夥伴關係,重點發展高性能及可應用於可溶性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含金發光材料,及以其製備可印刷油墨的可能性。團隊已跟一間世界領先的顯示器製造商簽訂了有關金屬磷光發光材料專利獨家的授權合約,預計將應用及實現於新一代顯示技術中。
Read More -
港大天文學家呼籲市民遵守「觀星禮儀」流星共享
港大物理系透過「香港夜空光度監測網絡」,過去十多年來不停收集及追蹤研究本港各區的夜空光度數據及光污染情況,明確顯示本港光污染問題嚴重,令可見的星星和流星數目大幅減少。物理系趁著是次雙子座流星雨現象,發起「保育星空‧流星共享」行動,提倡保護黑夜環境,有效地運用室外照明,減少光污染。為了向公眾介紹流星雨和推廣星空保育,物理系亦製作了一系列「懶人包」圖解供市民分享。「懶人包」以深入淺出的方法,圖解介紹星空保育的資訊,下載網址為http://nightsky.physics.hku.hk/KE/201718。
Read More -
香港大學梁美儀教授榮獲「環境毒理及化學學會(SETAC)院士」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及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梁美儀教授日前獲環境毒理及化學學會(SETAC)頒授院士名銜,以表彰他在生態毒理學、環境化學、風險評估或產品生命周期評估等方面的貢獻。至今全球只有57名SETAC院士。
Read More -
香港大學梁美儀教授獲日本生態學會頒授生態學琵琶湖獎
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及生物科學學院梁美儀教授榮獲第十九屆生態學琵琶湖獎。生態學琵琶湖獎是由日本滋賀縣政府和日本生態學會聯合頒授的國際奬項,以表揚50歲以下的亞洲傑出生態學家。得獎者除了在水生生態學的學術領域有卓越的成就外,亦須具成為生態學權威學者的潛力;同時在社會服務上亦須作出顯著的貢獻。梁教授研發出一個名為「野外物種敏感度分佈」(field-based 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簡稱f-SSD) 的創新科學方法,廣受各國及不同機構所採用來制定「沉積物質量基準」;水中金屬的「水質量標準」;及淡水生態系統中的「營養鹽和導電率的水質基準」。梁教授也致力於社會服務,尤其在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育上更不遺餘力,以及在制定「香港海水水質指標」上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Read More -
2017年知識交流獎
香港大學每年的「學院知識交流獎」,由各學院選出對知識交流作出重要貢獻的教員,表揚他們對工商界或社會所帶來的經濟、社會或文化影響。2017年「知識交流獎」的得獎名單已公布。
Read More -
「港大 x 數碼港: 數碼科技企業發展平台」攜手締造多元化金融科技生態環境
香港大學與數碼港簽訂合作協議,成立「港大x 數碼港: 數碼科技企業發展平台」,為數碼科技企業提供一個服務平台,在人才培育、發明、技術、企業、法律和商業專才方面,為香港締造一個獨一無二的數碼科技企業生態系統。在「港大x 數碼港: FinTech Nucleus」的開幕禮後,港大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示範其轄下的資訊保安及密碼學研究中心(CISC)獨家研發的資訊保安技術「神盾」(SHIELD)。另外,港大理學院統計及精算學系亦展示由其學系研發的投資組合優化軟件「投資智庫」(PORTimizer®)及手機應用程式 MPF Optimal Allocation (MPF OpAl) 。
Read More -
港大與京都大學發現新方法 可助提升禾稈草轉化為生物燃料的效能
香港大學與京都大學的一項合作研究,使稻草的纖維素更容易被分解,釋放出可發酵成乙醇的糖份。木質素(lignin)是一種複雜的聚合物,為植物提供支撐和完整的結構;可是現時要使用植物纖維素來製造生物乙醇,必須先用既昂貴又複雜的化學程序來減低木質素帶來的障礙。港大植物生化學家盧思聰博士及林佩瑩博士與京都大學的木質素專家飛松裕基博士,發現只要敲除合成麥黃酮的一個關鍵酵素「黃酮合酶II」(FNSII),當中的木質素含量顯著減少約三分之一,不需任何化學程序來處理,便可輕易分解纖維素,使葡萄糖產量增加37%。換言之,可減低處理木質素成本和增加乙醇產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