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 Spotlight
Filter
-
港大地球科学系与世界各地的学者合作研发全新激光技术揭示前所未见的化石细节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研究助理教授兼古脊椎研究所主管的文嘉棋博士以及八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研发了一种简单的新技术来研究化石。这种新技术名为激光刺激萤光 (LSF: laser-stimulated fluorescence),它以激光取代一般的紫外光,使通常不会萤光的化石在受激光的刺激下发出萤光,再利用相机镜头拍摄萤光影像以进行分析。每一种的激光颜色代表不同波长的光,而不同波长的光能使化石上的矿物有不同的刺激反应。LSF为化石中的骨、软组织、体壁(如皮肤和植物表皮的保护层)和周围岩石基质的指纹提供一种即时而非入侵性的化学识别。有了LSF,研究人员只需约港币4000元便可迅速设立研究站。它可代替昂贵的扫描方法,如X光和电脑扫描,以寻找隐藏在岩石基质内的化石。
Read More -
港大许士芬地质博物馆开设展览揭示6500万年来古气候变迁
港大许士芬地质博物馆於2015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推出一个名为「新生代气候变迁」的永久展览,希望追溯气候变迁的历史到由约6500万年前延续至今的新生代-「哺乳动物的年代」。展品包括多种印证古气候变化的物件,包括3000年的树木年轮、海洋沉积物、海洋微生物和哺乳动物化石,它们是地球气候变化的「有机纪录」。港大地球科学系的宗永强教授表示新生代气候揭示过度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水平跃升,会破坏地球的自然调节系统,造成短期的气候突变,甚至会导致一些物种的灭亡。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由工业革命开始不断上升,可能导致气候突变,情况需要正视。
Read More -
2014年知识交流奖
香港大学於2011年设立了「学院知识交流奖」,由各学院选出对知识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教员,表扬他们对工商界或社会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或文化影响。有见「学院知识交流奖」非常成功,港大亦於2012年加设了「知识交流奖」(非学院单位),以表扬大学其他独立部门或单位同样为知识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教职员。2014年「知识交流奖」的得奖名单已公布。
Read More -
港大物理系致力推动社会及学生关注光污染
港大物理系与可观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馆及香港太空馆合办「推动社会关注光污染计划」,当中的「光污染研究比赛2014」共有42队来自17间中学的学生队伍报名参加,另计划中的「光污染摄影比赛2014」共收到154份参赛作品。两项比赛的优异作品将於本年7月9日至8月11日在香港太空馆大堂作短期展览,免费供公众人士观赏,进一步在社会推动关注光污染,唤醒公众反思光污染对大自然和生活的负面影响。此项目获香港大学知识交流拨款计划资助。
Read More -
港大伙拍天文台和太空馆推出「天文观测天气资讯」网站
港大物理学系联同香港天文台和香港太空馆推出「天文观测天气资讯」网站,为有兴趣观星的公众人士提供集合星图、夜空光度和即时天气的资讯;同时,港大会收集相关资讯以作研究光污染之用。
Read More -
港大为中学生举办「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工作坊
香港大学理学院於1月18日举办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工作坊,与105名来自48间中学的初中生探讨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活动包括绘画隐藏於自然环境中的螺旋曲线、运用摺纸技巧制作柏拉图立体和制作分子料理等。参加者当天所制的作品现於香港大学智华馆展览,至2月17日结束。部分作品亦将於4月在中环地铁站的社区画廊展出。
Read More -
港大「人工青口」技术协助监察海洋污染
港大生物科学学院主任兼讲座教授胡绍燊研发「人工青口」技术检验水质,并获联合国东亚海洋环境管理伙伴计划(PEMSEA)及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邀请,为突尼西亚丶坦桑尼亚丶加纳丶泰国及菲律宾的研究人员提供为期两个月的培训,教导他们以「人工青口」技术测试水中重金属含量,监察自然生态及食物链受污染的情况。(内文只有英文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