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KE Spotlight

  • 香港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一种能帮助植物对抗全球变暖的耐旱基因

    香港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一种能帮助植物对抗全球变暖的耐旱基因

    近年来,科学家一直致力研究如何提高植物的抗旱性,从而提高农作物在乾旱气候条件下的生长速度和産量。由香港大学研发的一项突破性技术,有望为提高植物抗旱能力提供解决方案。在黄乾利辛烱僖基金的资助下,港大生物科学学院蔡美莲教授和她研究团队,从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发现了一个编码酰基辅酶A结合蛋白(ACBP)的基因,并命名为ACBP2。ACBP2基因可以赋予拟南芥耐旱能力,在实验室透过增加植物中ACBP2的蛋白量,其效果能促使植物的气孔关闭,以减少水分流失,大幅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在港大技术转移处的协助下,这项技术已授权予一间国际农业公司作进一步开发研究,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开发生产用作生物燃料和生物润滑油的亚麻荠,有关技术将应用於提升亚麻荠的研究开发方面。

    Read More
  • 科学厨神挑战赛

    科学厨神挑战赛

    香港大学理学院以烹饪比赛鼓励初中学生把科学原理运用於日常生活中。「科学厨神挑战赛」由吴俊熙博士统筹,参赛队伍须自行研制食谱,运用科学知识提升烹饪技巧,向评判团剖析所涉及的科学理论并烹调出各款佳肴。透过这次活动,学生学习把科学和日常生活融会贯通。

    Read More
  • 香港大学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协助本地牡蛎业

    香港大学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协助本地牡蛎业

    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gensis)美味可口,营养丰富,并且有助於清洁和丰富我们后海湾水域的海洋生物。然而,本地的牡蛎产业正面临威胁。由港大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 Dr V Thiyagarajan领导的项目透过研讨会和实用的培训提高公众对这方面的意识,并以科技协助业界。这项目由香港大学知识交流拨款计划渔农自然护理署资助。

    Read More
  • 港大植物学家研发植物生长技术助缓解气候变化和粮食短缺问题

    港大植物学家研发植物生长技术助缓解气候变化和粮食短缺问题

    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副教授林文量博士率领的研究团队及学生刘益松博士,在模式植物拟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 上研发出能促进植物生长速度及提升种子产量达百分之38至57的新技术,以增加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研究人员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找到了能促进植物生长的基因,名为「紫色酸性磷酸酶2」 (AtPAP2)。「紫色酸性磷酸酶2」可以促进某些蛋白分子进入叶绿体和线粒体,继而分别提高它们收集太阳能和产生「三磷酸腺苷」的能力。此技术将来或有助提高粮食生产,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团队在港大技术转移处的协助下,已为有关技术申请专利。

    Read More
  • 港大科学家发现珊瑚礁在本港污染的水域仍能蓬勃生长

    港大科学家发现珊瑚礁在本港污染的水域仍能蓬勃生长

    港大生物科学学院Dr David Baker率领的研究团队发现虽然城市发展令海港严重污染,本港水域仍然有丰富的海洋生物。一些顽强的珊瑚种类仍能在这无情的环境中生长,科学家正硏究它们如何能在逆境中生存,期为全球受威胁的栖息地带来希望。

    Read More
  • 2015年知识交流奖

    2015年知识交流奖

    香港大学於2011年设立了「学院知识交流奖」,由各学院选出对知识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教员,表扬他们对工商界或社会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或文化影响。2015年「学院知识交流奖」的得奖名单已公布。

    Read More
  • 港大地球科学系与世界各地的学者合作研发全新激光技术揭示前所未见的化石细节

    港大地球科学系与世界各地的学者合作研发全新激光技术揭示前所未见的化石细节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研究助理教授兼古脊椎研究所主管的文嘉棋博士以及八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研发了一种简单的新技术来研究化石。这种新技术名为激光刺激萤光 (LSF: laser-stimulated fluorescence),它以激光取代一般的紫外光,使通常不会萤光的化石在受激光的刺激下发出萤光,再利用相机镜头拍摄萤光影像以进行分析。每一种的激光颜色代表不同波长的光,而不同波长的光能使化石上的矿物有不同的刺激反应。LSF为化石中的骨、软组织、体壁(如皮肤和植物表皮的保护层)和周围岩石基质的指纹提供一种即时而非入侵性的化学识别。有了LSF,研究人员只需约港币4000元便可迅速设立研究站。它可代替昂贵的扫描方法,如X光和电脑扫描,以寻找隐藏在岩石基质内的化石。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