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 Spotlight
Filter
-
研究揭示气候变化已影响逾八成核心生态过程
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主导、香港大学共同参与的国际合作研究指出,全球曾被评估的94个生态过程中,有证据显示82% 已被气候变化所影响。陆地、淡水、海洋生态系统及物种无一幸免,并已影响着人类,包括害虫肆虐和疾病爆发的风险增加、农业产量减少,以及渔获难以预期等。研究团队成员、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院长杜德俊教授警告,本港特有的本土物种,如香港斗鱼、短脚角蟾和香港瘰螈,因栖息地受气候变化,生存正受威胁。研究团队希望研究结果令各国政府明白气候变化并非只是预测,而是不争的事实,它正改变周遭的生态过程及各自然系统。研究结果已于著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中发表。
Read More -
2016年知识交流奖
香港大学每年的「学院知识交流奖」,由各学院选出对知识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教员,表扬他们对工商界或社会所带来的经济丶社会或文化影响。此外,「知识交流奖」(非学院单位)表扬大学其他独立部门或单位同样为知识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教职员。2016年「知识交流奖」的得奖名单已公布。
Read More -
港大生物学家在龙虎山发现全球新蚁种命名为「紫荆花细腰家蚁」(金树蚁)
由港大生物科学学院管纳德博士所领导的「昆虫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实验室」研究团队,发现一个新的蚂蚁品种。研究团队在学术期刊《亚洲蚁学》(Asian Myrmecology)公布了今次发现,并把这新品种蚂蚁命名为Paratopula bauhinia (紫荆花细腰属家蚁),研究团队又把它称爲「金树蚁」。这蚂蚁新种由生物科学学院研究助理罗羽莹女士在一次夜间野外考察中,在离港大校园後方数百米的龙虎山郊野公园找到。金树蚁的体型约7毫米长及有金色的外观。今次是自1858年香港有记录以来,在香港发现并被描述的第22个新蚁种,对上一次已是2000年,再早的发现要追溯至差不多90年前的1928年。
Read More -
港大生物学家Nagendra Shah教授获美国国际乳品协会颁授科研大奖
港大生物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技术教授Nagendra Shah荣获由美国乳品科学协会(ADSA)颁发的2016年国际乳品协会乳品加工研究奖。过往往35年,Shah教授对澳大利亚及国际乳品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带领研究团队,开发出从奶粉中快速检测和定量致病菌的技术。Shah教授获奖的重要工作,是其对产γ氨基丁酸(GABA)乳酸菌的开创性研究,对开发具降血压活性作用的乳品,有极重要的工业意义。氨基丁酸是一种具降血压作用的非蛋白氨基酸。然而,绝大多数能大量产生氨基丁酸的细菌都源自植物(植源性),很难在牛奶中生长。Shah教授的研究团队发现,在乳源性发酵剂的协助下,原来主要在植物中发挥作用的细菌,能在牛奶中显着性地提高GABA的合成能力。这项突破性的发现,对研发具有降血压功能的乳酪产品至为重要。
Read More -
港大研究发现11种海洋生物样本含内分泌干扰物
港大理学院由2010年至2015年间对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三苯基锡(Triphenyltin,简称TPT)。为本地水域捕获和市场购买的海产丶4个海洋保护区和附近污水处理厂的水质以及海泥和海洋生物进行测试,11种海产样本均对TPT呈阳性反应。比目鱼样本中的TPT含量超出安全指标,由海岸公园采集的贻贝(青口)也含有一定数量的内分泌干扰物,包括用於避孕药中的雌激素。港大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何景欣博士表示本港比目鱼样本中的TPT含量是台湾的3.5倍,贝壳类海产的TPT含量是韩国的120倍,显示本港水域污染的严重性。理学院副院长梁美仪教授指出若长期食用受污染海产会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影响身体健康。
Read More -
港大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珊瑚:我们的水底活宝藏」展览
保护国际基金会香港丶香港海事博物馆以及香港大学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合办「珊瑚:我们的水底活宝藏」展览,於6月8日至9月18日在位於中环8号渡轮码头的海事博物馆了举行。展览旨在启发公众认识有关香港以至亚太地区罕有的珊瑚宝藏,介绍香港以及东南亚「珊瑚大三角」,并会探讨与珊瑚相关的科学丶它带来的利益丶所面对的威胁以至解决方法等。香港海洋有84种石珊瑚和26种软珊瑚,种类比整个加勒比海还要多。展览除了展出珊瑚标本,也有特别节目如珊瑚礁专家主持的公众讲座及家庭工作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