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 Spotlight
Filter
-
港大合作研究揭示本港庞大海鲜巿场背后的黑暗面
根据联合国最近有关粮食供应的统计数字显示,港人每年人均消耗六十公斤海鲜,远超全球平均的二十公斤。由香港大学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ADM Capital Foundation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珊瑚大三角计划携手发表的《一鱼不留: 香港食用珊瑚鱼贸易―2017》研究报告指出,香港作为贸易中心每年活珊瑚鱼交易量约2万到3万吨,总值超过10亿美元。报告亦指出,由於监管不力及故意误报等原因,香港的活珊瑚鱼贸易进口量,总体可能被低估达50%。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教授兼报告的主要作者薛绮雯教授表示香港作为整个贸易链的中心角色,必须及时采取行动监管,否则野生珊瑚鱼有可能在下一代消失。研究团队促请政府尽快加强措施,遏止非法贸易,包括更新有关进口活鱼申报及查核的条例,更好地监察和管制货物/活鱼物流,并呼吁市民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海鲜。
Read More -
香港大学生物学家的合作研究揭示海洋的低氧挑战及其解决方案
由联合国跨政府海洋学委员会成立的科学家团队「环球海洋氧网络」,在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刊登的学术文章中全面分析公海及海岸水域低氧情况的成因、后果和解决方案。公海中氧气含量零的缺氧海水量於过去半世纪上升了超过4倍。研究指出世界需要减慢气候变化速度和减少营养物污染来阻止海洋含氧量下降情况恶化。香港大学海洋生物学家及报告的共同作者安原盛明博士(Moriaki Yasuhara) 说: 「亚洲的海岸地区包括香港,是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水域之一。」研究团队亦指出,全球须从以下三个方向著手才能令低氧情况受控:源头著手,营养物污染和气候转变;保护脆弱的海洋生物以及改善全球追踪低氧情况的设备。
Read More -
港大团队研发有机发光及光敏材料器件 具备产业竞争力应用於显示屏、电视和手机屏幕
由港大化学系任咏华教授领导的跨院校跨学科合作团队,与多间知名产业透过赞助项目和联合实验室的设立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重点发展高性能及可应用於可溶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含金发光材料,及以其制备可印刷油墨的可能性。团队已跟一间世界领先的显示器制造商签订了有关金属磷光发光材料专利独家的授权合约,预计将应用及实现於新一代显示技术中。
Read More -
港大天文学家呼吁市民遵守「观星礼仪」流星共享
港大物理系透过「香港夜空光度监测网络」,过去十多年来不停收集及追踪研究本港各区的夜空光度数据及光污染情况,明确显示本港光污染问题严重,令可见的星星和流星数目大幅减少。物理系趁著是次双子座流星雨现象,发起「保育星空・流星共享」行动,提倡保护黑夜环境,有效地运用室外照明,减少光污染。为了向公众介绍流星雨和推广星空保育,物理系亦制作了一系列「懒人包」图解供市民分享。「懒人包」以深入浅出的方法,图解介绍星空保育的资讯,下载网址为http://nightsky.physics.hku.hk/KE/201718。
Read More -
香港大学梁美仪教授荣获「环境毒理及化学学会(SETAC)院士」
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及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梁美仪教授日前获环境毒理及化学学会(SETAC)颁授院士名衔,以表彰他在生态毒理学、环境化学、风险评估或产品生命周期评估等方面的贡献。至今全球只有57名SETAC院士。
Read More -
香港大学梁美仪教授获日本生态学会颁授生态学琵琶湖奖
香港大学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及生物科学学院梁美仪教授荣获第十九届生态学琵琶湖奖。生态学琵琶湖奖是由日本滋贺县政府和日本生态学会联合颁授的国际奬项,以表扬50岁以下的亚洲杰出生态学家。得奖者除了在水生生态学的学术领域有卓越的成就外,亦须具成为生态学权威学者的潜力;同时在社会服务上亦须作出显著的贡献。梁教授研发出一个名为「野外物种敏感度分布」(field-based 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简称f-SSD) 的创新科学方法,广受各国及不同机构所采用来制定「沉积物质量基准」;水中金属的「水质量标准」;及淡水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盐和导电率的水质基准」。梁教授也致力於社会服务,尤其在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育上更不遗余力,以及在制定「香港海水水质指标」上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Read More -
2017年知识交流奖
香港大学每年的「学院知识交流奖」,由各学院选出对知识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教员,表扬他们对工商界或社会所带来的经济丶社会或文化影响。2017年「知识交流奖」的得奖名单已公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