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曾經歷慘痛的動蕩,但對此的個人回憶記錄卻少之有少。因此香港大學伙同本地中學收集二戰的口述歷史。
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還是它可以作為文化探究的起步點?2000年,當政府實施新中文課程時,中文學院已關注這問題。
過去三十年來香港的經濟經歷無數的變化,由工業主導的城市搖身一變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這些變化如何影響市民的入息?他們的生活質素有改善嗎?對入息水平最低的一群人又有什麽影響?
蛀牙這不愉快的經歷,任誰都想避之則吉。牙醫學院一直致力教育在校的年輕人如何避免蛀牙,但原來蛀牙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門科學題材。
私人補習在香港蔚然成風,在其他地方亦見增長。私人補習被稱為影子教育,因為它總是仿效傳統學校的課程。學校課程一旦有變更,影子便跟隨變動。影子教育的出現可能只是為督促或促進學生的學習,但它對整個教育系統以及社會平等的影響卻不能掉以輕心。
傳染病爆發,大多人都會尋求專業醫護人員的協助。但工程學院證明他們的專業知識也可以阻止疫症傳播。
2012年6月14日前,香港一直落後於其他已發展國家:未有設立競爭法。香港大學的法律專家協助下,令人引頸以待的競爭法終於落實。
在中學學習科學可以十分沉悶──閱讀課本、聽教師講解、觀察老師做實驗。可是香港大學少年科學研習學院(JSI)就讓學生知道,科學其實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政府需要一位研究綠色建築的專家。某公司正尋找一位生物科技專家來當其項目顧問。美國的研究員希望找到專家一起研究中國的家庭暴力的問題。可是他們怎樣能找到合適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