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語言的文化含蘊

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還是它可以作為文化探究的起步點?2000年,當政府實施新中文課程時,中文學院已關注這問題。

施仲謀博士出席有關中華文化的工作坊

施仲謀博士出席有關中華文化的工作坊

「中華文化教學研究」項目出版的書籍系列

「中華文化教學研究」項目出版的書籍系列

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還是它可以作為文化探究的起步點?2000年,當政府實施新中文課程時,中文學院已關注這問題。

中文學院一直認為,學習中文應包括中國歷史、哲學、傳統和文化,而不單只是語言和文學。因此,學院申請並獲撥款,進行一個八年計劃,向學校推行這套中文學習理念。

從2003年起,中文學院分別為初小、高小、初中以及高中學生編寫一系列關於中華文化的書籍,作試驗性的教學用途。學院收集了教師、學生、家長、校長以及10個國家的專家回饋以後,把內容再作修訂。現在香港大概有1000所中小學使用該系列的書籍。

領導該計劃的中文學院主任施仲謀博士說:「以前,中文只作為聽說讀寫的學習工具。現在我們嘗試為中文科加入文化的元素。」

施博士解釋為何他在教材上加入短詩和名篇讓小學生誦讀。「當他們熟讀成誦,傳統的中國思想、理論探討以及價值觀就會深深地印在他們的腦海裡。這些材料對學生將來有一定的幫助,一方面可改善他們的中文口語;另一方面,在他們寫作時,也能引經據典,從而增強其寫作能力。」

「當然我們不可以太過加重學生的負擔,所以學生只需每週學習一首短詩或名篇。」

初中生則學習中華文化的24個範疇,它涵蓋了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傳統節日、名勝古蹟、民間傳說和中國思想等等。

「到高中,我們則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希望他們反思中華文化的優劣點。」

該項目出版了10本書;北京大學出版社並出版了這系列叢書的簡體版。

施博士說:「現今社會重視經濟利益,忽視培養下一代正確倫理道德觀念的重要。這些中華文化經典正好可以幫助他們瞭解過去的哲學思想。」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更資助由其中三本書集結成的英文書《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出版,令海外人士可藉此瞭解中華文化。
 

施仲謀博士與Peter Cunich博士共享文學院頒發2012年「學院知識交流獎」。施仲謀博士的獲獎項目是「中華文化教學研究」。請按此瀏覽Peter Cunich博士的獲獎項目。

Back to 專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