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交流已正式成為港大的第三個使命,它貫穿每一個學科並且是大學與公眾互動的「自然」過程,當中包括為發明授權、提出議案解決社會問題以至聯繫公眾的文化和人文學科活動。回顧幾年前,本地大專學界對知識交流的焦點狹窄,港大的知識交流管理層因此面對很大的挑戰。
對於有創業念頭的人士,香港大學「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簡稱TSSSU@HKU)提供一個黃金機會,他們將自己研發的新技術和發明轉化為商機。這是一項全新的資助計劃,由創新科技署於2014年10月推出,每年提供總共400萬港元的資金,為香港大學學生、教職員及畢業生創立的科技初創企業提供資助
大數據是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分析從不同來源獲取的大量數據,從而取得有用的遠見。 當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為新捐血站尋找地點時,他們找學術界協助確定一個最合適的位置。這項目由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周昭瀧博士統籌,旨在尋找一個能吸引最多捐血者的地點來設立捐血站。
香港是全球其中一個光污染問題最嚴重的城市。光污染除了帶來能源、健康和環境的問題,更令夜空消失。過去十年,香港大學理學院潘振聲博士及其團隊一直研究本港光污染的程度,並研究如何減低光污染卻同時保持本港「東方之珠」的美譽。他亦與香港太空館及其他機構合作聯繫公眾及學生,讓他們明白光污染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網絡罪行是現時全球增長最快、利潤最高和破壞力最強的犯罪活動之一。信息安全及密碼學研究中心副總監鄒錦沛博士特別為打擊網絡罪行研發軟件,並與香港海關緊密合作,協助海關的偵查工作。
2011年本港各界就重建1950年代落成的中區政府合署展開熱烈討論。該建築群對建築學愛好者來說,彰顯着現代主義運動對許多20世紀設計的影響;然而社會上也有人認為它們與現時的高樓大廈顯得格格不入。究竟應如何讓更多社會人士明白這些建築物的價值呢?
香港有大約14萬名印尼家庭傭工受僱照顧本地家庭,但她們自己是否得到良好的照顧呢?
生活於本港的南亞裔人士超過四萬五千名,當中包括就讀於本地學校的孩童和青少年。他們一般在日常生活中不會以廣東話交談。在本地教育體制下,有限的華語能力,妨礙了他們就業和升學的機會
解決法律問題大都牽涉既複雜又昂貴的程序。一般市民沒有專業法律知識,不清楚他們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阻礙他們進一步認識法律,甚至難以透過法律平息糾紛。法律學院的一個項目為此提供解決方案-只需按一下滑鼠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