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香港荒村之活化重生 – 梅子林、蛤塘

香港有超過600處地方被識別為村落,分散於香港不同角落。這些村落至少早於1898年便一直存在。大多數村落是鄉民聚居的社區,當中混集不少新與舊的建築物,將昔日的歷史和文化遺產連結起來,活現眼前。

香港荒村之活化重生 – 梅子林、蛤塘

香港有超過600處地方被識別為村落,分散於香港不同角落。這些村落至少早於1898年便一直存在。大多數村落是鄉民聚居的社區,當中混集不少新與舊的建築物,將昔日的歷史和文化遺產連結起來,活現眼前。

然而,一些較小和較偏遠的村落早已被荒廢,當僅餘的居民搬離或離世後,村屋房子便漸被附近的植物吞噬。某些村落幾乎荒蕪到沒留下多少痕跡,一些村落則因著長期進行的活化計劃而被重新發掘。

梅子林是一條擁有超過300年歷史的客家村落,與鄰近的蛤塘同為永續鄉村計劃的一部分。梅子林位於新界東北部一個長滿樹林的高地山谷,距離較為人熟悉、並已獲香港大學(港大)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進行活化的荔枝窩,約20分鐘的步行路程。

在鄉郊保育辦公室(鄉郊辦)的資助下,港大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進一步推動荒村活化,從荔枝窩永續鄉村的版圖,延伸至梅子林及蛤塘永續鄉村計劃(計劃),旨在重燃群集村落的生命力。

香港荒村之活化重生 – 梅子林、蛤塘

香港荒村之活化重生 – 梅子林、蛤塘
Revitalising Hong Kong’s Abandoned Villages – Mui Tsz Lam & Kop Tong  

港大社會科學院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高級項目主任梁兆謙先生說 : 「計劃的最終目標是促進新界村落發展的永續性。」他續說 :「因此,我們的計劃倡議在梅子林及蛤塘進行不同的研究測試和社區實驗。我們期望研究完結後,村民仍可以主動延續推行各種項目,長遠使整個村落的發展有更多可能性。」

為了讓公眾多方面參與項目,港大與沙頭角文化生態協會、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和樹木谷達成協作,其中一個計劃名為「公民科學家計劃」,旨在教授市民基本的科學知識及技能,並將之應用於周遭生態環境中。

梁兆謙先生表示:「我們透過梅子林及蛤塘永續鄉村計劃,試圖帶領大眾走進荒僻村落,投放時間和技能去收集有用的數據,為長期監測村落裡的森林出一分力。」

梅子林村得名於村落周圍的「梅子林」。村口的平坦大空地現已重新種植了果樹。位於村落背面的後山,計劃小組發現山上有一片完整而成熟的風水林,當中的碳儲量高於附近年輕的次生林。該項目也正在修復舊山徑,進行自然和文化保育,未來將建立一個可永續發展的環保營地。

鄉郊保育辦公室總監鄧文彬教授認為,保存和活化香港的鄉郊是非常重要的。

鄧教授表示:「鄉村村落顯然具有與城市不同的特色、環境和文化。要成為一個文化豐盛的城市,多樣性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而鄉郊環境正正為整個社區提供了這種的多樣性。」

 

Back to 專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