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社交媒體來聯繫有需要的人
當研究人員取得有效成果,我們應該分享及宣揚開去,讓社會各界得益。
假如有位青少年在網誌或Facebook透露有自殺念頭,為這些青少年提供援助的組織如何眾裡尋他?
商學院副教授周昭瀧博士的答案是利用數據分析。他與非政府機構分享自己的專業知識,協助它們尋找受困擾的青少年,同時提高這些機構的能力。於2012年至2016年期間,周博士共舉辦了十個免費工作坊,吸引了超過50個非政府機構參加。
他說:「我的研究包括分析人們使用社交媒體的行為,以及用戶如何利用網誌或Facebook這些網上平台替產品和公司建立群組。我亦對用戶之間的不同互動進行分析,藉此了解他們的網絡行為和怎樣吸引其他人的注意。我認為這些研究成果可為非政府機構提供相關資訊及訓練。」
舉例來說,非政府機構可以利用數據分析,搜尋在網誌、Facebook或其他社交媒體上出現的字眼,如「自殺」、「抑鬱」、「自殘」、「家庭問題」等,以識別那些正受負面情緒困擾的人士。周博士及其團隊在他們舉辦的工作坊中示範了如何善用網絡工具達到以上目的。
他們也為非政府機構提供培訓,例如以目標客群網上廣告方式宣傳機構的網頁和社交媒體專頁,以及提高網站的尋獲度 — 當有人輸入「防止自殺」或「未婚媽媽」等字眼時,機構的網站會顯示於相關搜尋結果內的一個顯眼位置。
他們亦安排學院的學生到較小型的非政府機構,仔細觀察機構的社交媒體專頁,從而協助機構更有效接觸目標對象及籌募經費。
周博士舉辦的工作坊是由睿智計劃及知識交流撥款共同資助。睿智計劃是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予港大推行的計劃,旨在提升非政府機構的發展潛力。周博士稱,在跟進的問卷調查中,百分之七十五的受訪者表示已經或將會把在工作坊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工作上。
「即使較大的機構都未必有充足的資源設立這類培訓,所以這是增值它們的好方法。」他補充:「當研究人員取得有效成果,我們應該分享及宣揚開去,讓社會各界得益,否則只會白白浪費研究人員的發現。我們致力令研究成果更為具體有效,能讓大眾運用。」
商學院的周昭瀧博士獲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頒發2016年「學院知識交流獎」,獲獎項目為「在網絡上與青少年建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