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為瀕臨失傳的藝術注入新生命:粵劇

粵劇是香港文化重要的一部分,為了傳承這項藝術,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於2007年起開展了一個在本地學校和社區推廣粵劇藝術的項目。

吳鳳平博士(左)與主角龍貫天及鄭詠梅帶領中學生參觀長州竹戲棚及其後台的導賞團。

吳鳳平博士(左)與主角龍貫天及鄭詠梅帶領中學生參觀長州竹戲棚及其後台的導賞團。

粵劇是香港文化重要的一部分,為了傳承這項藝術,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於2007年起開展了一個在本地學校和社區推廣粵劇藝術的項目。

項目內容包括編纂粵劇融入中學課程的教材和教案、為學生安排粵劇導賞,以及出版有關粵劇的書籍和製作紀錄片,以引起大眾對這門在香港瀕臨失傳的藝術的關注。

教育學院助理教授兼計劃負責人吳鳳平博士表示,香港的戲棚粵劇表演場次不斷減少,從 1970年的158場驟降至2010年的34場。專為粵劇表演蓋搭的竹戲棚和相關的民間儀式和習俗也瀕臨失傳。

她說:「這門藝術日漸式微,如果我們不積極保育,它將會消失得更快。」

該項目開始時在四間學校推行,吳博士和她的團隊一方面指導教師如何將粵劇融入正規課程,同時製作教材和向學生推介有關粵劇的書籍及表演。

部分教師初時抱有懷疑態度,質疑粵劇是否可包含在新高中課程內,尤其是因為難以界定粵劇應屬語文科抑或通識教育。然而,吳博士說,兩者皆是。

她說:「它既是語文學習,部分粵劇劇本詞藻優雅,善用修辭,非常值得欣賞,是以屬於文學;它也是通識教育的一部分,因為粵劇的舞台、戲服、音樂以至表演形式均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學生可以親身到竹搭戲棚觀賞粵劇演出,也是一種截然不同的學習體驗。」

她和團隊的努力成功扭轉教師的想法,令他們重新認識粵劇的價值;而項目在首四間學校的成功範例,促使其後30多間中學將粵劇融入課程內。

除了學校層面外,吳博士也一直嘗試提高市民大眾對粵劇的興趣。她在2009年出版了一部關於粵劇名伶梁醒波的傳記,該書除躋身暢銷書榜外,更獲得第廿二屆「香港印製大獎」優秀出版大獎-最佳出版(傳記)。此外,吳博士與香港八和會館以及中國和美國多間大學,分別進行有關粵劇編劇學習研究、粵劇劇本考證及拍攝有關粵劇的紀錄片等,而為推動粵劇開展的計劃亦多達12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9年宣佈將粵劇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後,吳博士在推動粵劇方面的努力亦得到政府加倍重視。吳博士已獲委任為多個有關藝術及粵劇的政府諮詢委員會成員。

吳博士說:「粵劇是香港文化的重要一環。我希望藉著我們的工作,激發下一代去思考我們的本土文化和身分,以及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吳鳳平博士獲教育學院頒發2011年學院知識交流獎,獲獎項目是「香港大學粵劇教育研究及推廣計劃」。

Back to 專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