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港大生蠔養殖場為蠔民供應高質量蠔苗

我們期望蠔民知識交流,並令他們會建立自己的養殖場,開展工業規模的生產。

Dr. Thiyagarajan Vengatesen

香港養蠔業的歷史可追溯至七百年前。時至今天,本地養蠔業面臨一系列挑戰,包括紅潮、重金屬污染、海洋酸化、養蠔法落後、缺乏新血入行、蠔苗質素差劣以及供應不穩。

現時位於新界西北部的后海灣淺水區,僅於香港水域內便有多達10,000列蠔排。數量雖大,但傳統養蠔業正處於危急存亡之秋。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華俊博士相信,向養蠔戶持續供應具抗病能力的蠔苗,有助這門傳統產業長遠發展。

俊博士表示:「蠔苗的質素對養蠔業的未來至關重要,養蠔戶需要具抗病能力、生長速度更快的蠔苗。」

俊博士的計劃重點包括於大學本部校園設立一個養殖場,每年可生產六百萬隻蠔苗。蠔苗的母種為本地品種「香港牡蠣」(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華俊博士將之命名為「港大種」。

他表示:「我們與養蠔戶、業界持份者及政府代表商量後,決定於港大設立養殖場,為養蠔戶生產優質的蠔苗。」

Oyster seed

俊博士的團隊於南中國海發現了一種生長速度快又具備抗病能力的蠔種,並成功於養殖場培育及孵化蠔苗。首批蠔苗於去年十二月已送抵后海灣的蠔排作試驗用途,華俊博士希望此舉能為業界帶來供應穩定的初生生蠔。

本地養蠔戶陳國良先生是港大研究團隊的成員之一,同時為華俊博士及其他養蠔戶擔當溝通橋樑,他相信養殖場生產的抗病蠔苗有望成為業界的靈丹妙藥。

陳先生表示:「假如港大能改良蠔苗生長的方式,便能幫助業界走出困境。」

香港特區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高級漁業主任(水產養殖)周永權先生對此亦表示認同。

周先生說:「養蠔業正面臨眾多挑戰,但有了港大的本地養殖場支持,我們對於進一步發展香港的水產養殖業滿懷希望。」

Back to 知識交流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