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說事者的回顧
龍炳頤教授一直教育專業人士和大衆有關歷史建築的文化價值,並協助了三個地方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評定為世界遺產。他說:「教育的價值在於知識交流。」
建築或許是設計結合建造樓宇的藝術,但已退休的羅旭龢夫人基金教授(建築環境)龍炳頤教授認為它更是故事的來源,更可以「向世界展示某個地方或某個人的特性」。他的工作是協助保育這些遺產。
自1990年代龍教授擔任古物諮詢委員會的主席開始,他一直教育專業人士和公眾關於建築物的文化價值,期間還協助了三個地方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評定為世界遺產。
龍教授在2000年開始接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那時候他正帶領著建築文物保育課程的第一班學生到澳門遊學。當龍教授聯繫澳門文化局時,他們正準備申請成為世界遺產。於是文化局立即邀請龍教授幫忙,並於2005年成功促使澳門的飛地成為世界遺產。
是次的成功促使另一個城市開平邀請龍教授協助他們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申請。開平位於廣東珠江的西面,因「碉樓」這種點綴鄉村地區的西式塔樓而聞名。建造碉樓的勞工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間曾於北美洲和澳洲的金礦和鐵路工作。這些勞工的工作環境惡劣,有時甚於奴隸。每當他們把工資匯回開平,親戚們誤以為他們生活很富有,又會舉辦奢華的派對。於是,這些歸國的勞工和他們的親戚後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被譴責為地主。
他説:「這種人情和文化就是你想告訴世界的故事。碉樓的顯著普世價值不太在於建築本身;而是那些在外牆背後的故事。這就是碉樓吸引我參與其中的原因;亦是它能夠在2007年成為世界遺產的原因。」
他的第三個世界遺產項目工作是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評估員,評估馬來西亞馬六甲和檳城的聯合申請。在他的建議之下,該申請的範圍擴大至三寶山(Bukit Cina)山坡,其中有著中國人於明代時期的墳墓(部分墳墓在16世紀葡萄牙人到來之前已存在)和航海家鄭和的廟宇。馬六甲和檳城於2008年成爲世界遺產。
經此以後,龍教授從國際工作中抽身,轉而專注教學工作,包括在edX上的香港大學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三個相關課程分別是:「探索亞洲地區的本土建築」、「亞洲的本土建築:傳統,現代與文化的可持續性」和「解讀亞洲民居建築」。他還就建築、環境和文化遺產的問題於十多個公共機構任職。
他說:「教育的價值在於知識交流,全因教學相長。學生可以學習如何解讀歷史環境並把自身的文化背景和身份代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