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改變媒體文化以降低自殺率

媒體是一把雙刃劍。

葉兆輝教授與陳之翰博士(前排右一及四)、羅亦華博士(第二排左四)及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團隊

葉兆輝教授與陳之翰博士(前排右一及四)、羅亦華博士(第二排左四)及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團隊

來自消防處、警務處、醫院管理局、港大病理學系以及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的代表參與「共同預防以吸入氦氣或其他氣體自殺」(“Collaborative Prevention of Suicide by Inhaling Helium or Other Gases”) 的研究會議

來自消防處、警務處、醫院管理局、港大病理學系以及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的代表參與「共同預防以吸入氦氣或其他氣體自殺」(“Collaborative Prevention of Suicide by Inhaling Helium or Other Gases”) 的研究會議

改變整個媒體的報導文化是一項艱難的挑戰,可是,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教授卻成功改變了香港媒體的報導手法,使香港的自殺率於2003至2015年間下降超過30%,從每10萬人中的18.6下降至12.0,超越了世界衛生組織訂下在十年內降低自殺率10%的目標,成效十分顯著。

葉教授及其團隊的研究證實媒體在影響自殺率方面有著關鍵作用,並以此作為他們要改變媒體文化這個挑戰的基礎。他們發現香港本地媒體經常有選擇性地報導自殺事件,而且常常過度簡化自殺事件的情況。

葉教授說:「煽情的報導可能會影響情緒不穩定人士。我們需要以證據來讓記者知道他們所做的事正在傷害他人。」

他們的研究還發現,本地媒體報導自殺事件的風格與隨後的自殺率之間有著强烈的關連性。 例如,媒體曾大肆報導名人自殺,而及後的自殺率有顯著的上升;媒體亦曾大肆報導新的自殺方法,如燒炭,而及後不僅在香港,亦在亞洲其他地區,都有越來越多人使用相同的方法自殺,到目前為止,死亡人數已超過50,000人。

葉教授及其團隊於2014年推出了一項長期的知識交流項目。他們與本地媒體聯繫,並在網上分享最新報導手法的建議及資訊,成功刪除及減少有問題的報導。例如壹傳媒從他們的網站上刪除重現自殺方法的動畫,否則會有超過150萬觀眾收看到這些動畫;並刪除了其網站上有關一位港大學生自殺案的資訊。有關學生自殺事件的報導於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大幅下降了40%。同期,替代自殺方案的積極故事數量則大幅增加,平衡了負面報導。

這影響是全球性的,包括YouTube刪除了有機會被數十億觀眾觀看的氦氣自殺動畫,以及在香港、台灣和中國大陸搜索與自殺相關的關鍵詞時,Google會自動顯示防止自殺熱線號碼。

葉教授亦邀請了媒體專業人士來參與這個持續的防止自殺運動。例如,葉教授說服壹傳媒製作一段防止自殺動畫,以鼓勵父母面對受困擾的子女時,能增加對他們的支援。這段動畫已經被觀看150次。

葉教授的知識交流項目除了能提升記者的社會責任感,並指出其工作對社會的影響外,還為媒體提供了支援,例如就如何更恰當地報導自殺事件提出建議,以及協助媒體接觸相關專家來研究他們的新聞故事。葉教授解釋説:「現在我們與媒體是朋友,他們會徵求我們的意見。」

除了傳媒外,葉教授及其團隊還與消防處及醫療專業人士合作,透過加強監察及禁止氦氣球進入港鐵站,並且警告有關氦氣的危險,來限制氦氣自殺的風氣蔓延。葉教授表示,警方詳細的死亡調查對他們取得成果方面非常重要。他說:「他們促進了我們的研究。」

葉教授的研究工作仍繼續為本地帶來影響。他獲政府委任領導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成立了一個傳媒小組,以他的自殺預防研究工作為基礎,而教育局亦已亦承諾會進一步與媒體接觸。

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葉兆輝教授及其團隊羅亦華博士程綺瑾博士2017香港大學卓越知識交流獎」,獲獎項目為「循公共健康原則 協力預防自殺」。

Back to 研究影響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