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港大對抗全球流感的先鋒

知識交流以卓越的研究作為堅實基礎,是公共衛生學院不可或缺的部分,讓他們跨越學術領域,改善公共衛生。

(由左至右) 裴偉士教授, 管軼教授, 潘烈文教授

(由左至右) 裴偉士教授, 管軼教授, 潘烈文教授

人們常說,下一次全球流感大爆發不是「如果」而是「何時」的問題。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裴偉士教授連同管軼教授潘烈文教授及他們的同事一直是對抗這問題的先鋒。

雖然他們對抗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的工作最為人熟悉,但其實在禽流感到豬流感以至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等其他新興傳染病的事件中,他們一直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

他們的工作成就始於1997年。當年香港爆發H5N1禽流感,並感染了18個人。疫情促使他們開始有系統地監測家禽和雞蛋,以及展開對禽流感病毒的研究。在2000年,他們發現H5N1開始重現的證據,於是他們與政府合作制定管理計劃,包括禁售鵪鶉以及在街市實施休市日等措施,以防範疾病傳播。

這些經驗和從中獲得的專門知識對於團隊來說至關重要。2004年在香港以外的幾個國家發現禽流感,香港則沒有個案。裴偉士教授團隊特地為印尼的衛生專業人員提供培訓和建議。另外,作為世界衛生組織(WHO)的H5N1參考實驗室,他們亦為印尼首宗人類H5N1確診個案提供實驗室支援。

他說:「自1997年以來,香港再沒有一宗本地的H5N1或H7N9(兩種禽流感病毒)個案。我們令公眾理解疫情,並提供有實證支持的措施以減輕病毒的威脅,我們對此感到滿意。」

研究禽流感的經驗使團隊應對SARS的時候事半功倍。他們率先發現引致SARS的冠狀病毒,並迅速整合診斷測試,向國際公布。在疫情爆發期間,他們與本地及國際組織,包括世衛,緊密合作。他們不僅在科學領域前沿,亦對全球流感的控制貢獻良多,獲得了國際的認同。

公共衛生學院在人類與動物層面的監測和病毒方面的持續研究亦有助政府於2009年控制豬流感和促進公眾對病毒的了解。裴偉士教授說:「當時全球約有一半關於豬流感病毒的基因資料均來自我們的團隊。」公共衛生學院幫助市民了解病毒的毒性以及在人類間傳播途徑。

最近,他們成為國際間遏制MERS疫情的一員。他們繼續與WHO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緊密合作,互相分享資訊、開展培訓課程以及擔任不同委員會的成員(例如有關選擇疫苗和診斷的委員會)。

當然,裴偉士教授團隊繼續與本地的衛生部門和社區緊密合作,更推出名為「流感小博士」的知識交流計劃,提高中小學生對流感的關注,包括教導學生病毒傳染的途徑、教授基本的科學知識和示範如何保持個人衛生。

知識交流以卓越的研究作為堅實基礎,是公共衛生學院不可或缺的部分,讓他們跨越學術領域,改善公共衛生。裴偉士教授說:「在1997年的H5N1之後,我們的國際網絡逐步發展。我們在新興傳染病的國際抗疫版圖上已佔一席位。」

Back to 環球知識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