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全方位知識交流 - 理學院如何應對知識交流的挑戰

知識交流是大學學院實踐使命的重要一環。知識交流活動亦早已成為港大各院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若說要將新知識轉換和應用以造福社會,你未必會即時聯想到基礎科研。

張榮森教授 理學院副院長 (發展及外務)

張榮森教授 理學院副院長 (發展及外務)

知識交流是大學學院實踐使命的重要一環。知識交流活動亦早已成為港大各院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若說要將新知識轉換和應用以造福社會,你未必會即時聯想到基礎科研。

香港大學理學院視知識交流為一項挑戰,但同時也是學院傳授知識的使命的基石。學院其中一個目標,是將科學知識普及到社會各層面,並已通過一系列針對本地中學、工商界和政府以及廣大市民的活動,付諸實行。

學院每年舉辦的知識交流活動多達數十項,共吸引到成千上萬社會人士參與。

當中部份活動達至直接知識轉移的效果。例如江蘇省政府的統計官員接受統計及精算學系每年舉行一次、為期五天的培訓課程。

地球科學系則於去年為香港政府土木工程拓展署的30名員工提供應用地球物理培訓課程,並為香港地質公園的導賞員提供地質旅遊導賞課程。該學系亦計劃在未來提供航空照片判釋培訓課程。

聯合國東亞海環境管理夥伴關係計劃 (Partnerships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or the Seas of East Asia (PEMSEA))委託,生物科學學院成立了聯合國指定區域海洋污染卓越研究中心 (Regional Centre of Excellence in Marine Pollution),為從事環境管理的專業人員提供以海洋環境管理新技術為主題的國際培訓工作坊。

其他活動旨在提高公眾的一般科學知識。副院長(發展及外務)張榮森教授說:「讓科學知識接觸到一般市民大眾,並令市民能夠理解,是一項持之以恆的工作,而不是單一的任務。我們肩負起此責任,投入大量資源及人力物力,視之為長期任務。」張教授為大學知識交流工作組的理學院代表。

舉例來說,理學院在2010-11年度舉辦了12場公開講座、研討會和對話環節,出席嘉賓包括諾貝爾得獎者及其他傑出講者,超過2,300人參與了這些活動。這些活動的主題涵蓋不同的科學領域,包括二氧化碳和全球氣候變化、可持續生物燃料、類地球的行星的起源及宇宙的早期模樣等。

學院教職員的專業知識亦備受各界推崇,他們屢獲媒體邀請就特別事件的科學解釋發表權威性的意見(例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的地震和海嘯)。

在社區參與計劃中,中學亦是理學院的主要對象。計劃的目標主要是與教師分享知識,並同時給予中學生發揮潛能的機會。

於2010-11年度舉行的活動,包括專為教師舉辦,關於聚合酶鏈反應的培訓工作坊;學院屬下的少年科學研習學院舉辦的17項課程,讓中學生體驗實驗室工作、實地考察和參與工作坊;以及透過Talk@MySchool(中學到校講座計劃)為60間學校共5,000名中學生舉辦講座。學院亦有為資優學生舉辦活動,例如數學系物理系聯同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合辦為期10週有關大自然和諧的課程。地球科學系亦將應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委託,以古生物學為題開辦一個網上課程,為資優學生設計一個進階課程。

張教授說:「除了在院系層面舉辦的知識交流活動外,我們的教職員亦通過講座、會議及由校外機構委託進行的合約研究等,參與專業層面的知識交流活動。學院的教授級人員和非教學人員能夠自發參與各類知識交流活動,令我們引以自豪。」

綜合以上各項,理學院的全方位知識交流策略的廣度和深度,是香港大學促進知識交流上的一個好例子。

Back to 連繫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