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科研带领香港蚝业复苏

位于香港西北面的后海湾有超过700年的养蚝历史。可是,由于消费者忧虑污染对这种咸水海鲜的影响而引致销量逐渐下跌,养蚝业的前景变得不明朗。香港大学的Rajan博士与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以及后海湾蚝业养殖协会合作,为新一代蚝民提供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位於香港西北面的后海湾有超过700年的养蚝历史。可是,由於消费者忧虑污染对这种咸水海鲜的影响而引致销量逐渐下跌,养蚝业的前景变得不明朗。

过去50年来,污染和气候变化是对香港牡蛎的主要威胁,导致养蚝业衰落。现时只有约60个家庭在流浮山的渔村养这类海产。而且,随著蚝民退休或转行,人数大概会进一步下降。

虽然如此,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副教授Vengatesen Thiyagarajan 博士(Rajan博士)相信蚝民如果能采纳新技术的话,养蚝业定能复苏。

Rajan博士说:「这种蚝以香港命名,所以我们应该关顾本地养蚝业,为新一代蚝民提供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而且要把人们对吃本地蚝的既有想法慢慢改变。」

Rajan博士正与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以及后海湾蚝业养殖协会合作,采用净化系统,把蚝获浸在经紫外线灭菌的海水中几天,以去除当中的细菌。

气候变化使后海湾的海水温度不稳定,他希望通过不断监测每个蚝排的状况,并在特设的孵化场内、受控的环境下养殖蚝苗,让蚝不受气候变化影响。

香港牡蛎亦受重金属污染,但Rajan博士表示,只要让只通过安全水平监测的生蚝进入市场,食物安全是可以监控的。

全球不断上升的海水温度和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引致各地的生蚝数目下降,香港并不是唯一面对这个问题的地方。

Rajan博士说:「我设法应对气候变化,寻找可持续生产健康生蚝的方法。我希望辨别能抵抗气候变化的蚝苗,让它们可以在本地水域中生产幼蚝并成长。」

Rajan博士认为,采用这些新的养殖方法,可令养蚝业在香港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业。

Back to 专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