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香港潮间带面临极端热力

全球科学家都指出,2023年七月是人类有纪录以来最热的月份,2023年亦很可能成为有纪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香港潮间带面临极端热力

极端天气事件愈见频繁,同时香港的夏季亦变得更长更热,一到酷热与潮湿的季节,市民不是留在室内长开冷气,便是涌到海滩消暑降温。

但身处海滩同样是热力迫人,尤其是陆地与海洋交接的潮间带,岸边的岩石於潮退时露出水面,栖息其中的海洋生物同样受气温飙升而影响,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

香港大学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所长及生物科学学院教授韦念时指,岸边岩石的温度时常攀升至摄氏50度,海洋生物等同被慢慢煮熟,出现脱水状况。

韦教授说:「海洋生物因而面对重大的生理压力,我们对它们应对热压力的机制深感兴趣。」

香港潮间带面临极端热力

香港潮间带面临极端热力
香港潮间带面临极端热力  

韦教授及其团队一直就海洋生物应对热压力的方式进行研究,范围包括潮间带动物,希望了解它们如何适应潮间带岩石的温度变化,其中一个研究对象是一种叫滨螺的小型螺类。

他说:「我们留意到滨螺非常适应又干又热的环境,在极端情况下仍然能存活,似乎已经能够克服现时的高温天气,於是选择它们为研究对象。问题是,如果温度进一步攀升,它们又适应得来吗?」

研究滨螺的生理及行为适应机制的港大学者刘博士相信,这些螺类为了存活而发展出简单的调节体温行为,例如从岩石表面提起身体,及爬到彼此的壳上,形成一座「螺塔」。

刘博士说:「岩石是热力的来源,滨螺减少与岩石表面的接触,同时露出螺身,接触流动的空气,帮助更有效降温。」

韦教授说香港的气候、地理位置、海洋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得天独厚,非常适合进行相关研究。

他说:「香港的海洋面积虽仅占中国的0.03%,却录得全国25%的海洋物种,数字相当值得注目。这是众多因素造就的结果:香港邻近热带,位处珠江出口,东面海域属咸水,西面则属淡水,加上海岸线绵延曲折,孕育出丰富的海洋生态,我们需要好好保护。」

 

Back to 研究影响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