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知识交流 - 理学院如何应对知识交流的挑战
知识交流是大学学院实践使命的重要一环。知识交流活动亦早已成为港大各院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若说要将新知识转换和应用以造福社会,你未必会即时联想到基础科研。
知识交流是大学学院实践使命的重要一环。知识交流活动亦早已成为港大各院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若说要将新知识转换和应用以造福社会,你未必会即时联想到基础科研。
香港大学理学院视知识交流为一项挑战,但同时也是学院传授知识的使命的基石。学院其中一个目标,是将科学知识普及到社会各层面,并已通过一系列针对本地中学、工商界和政府以及广大市民的活动,付诸实行。
学院每年举办的知识交流活动多达数十项,共吸引到成千上万社会人士参与。
当中部份活动达至直接知识转移的效果。例如江苏省政府的统计官员接受统计及精算学系每年举行一次、为期五天的培训课程。
地球科学系则於去年为香港政府土木工程拓展署的30名员工提供应用地球物理培训课程,并为香港地质公园的导赏员提供地质旅游导赏课程。该学系亦计划在未来提供航空照片判释培训课程。
获联合国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计划 (Partnerships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or the Seas of East Asia (PEMSEA))委托,生物科学学院成立了联合国指定区域海洋污染卓越研究中心 (Regional Centre of Excellence in Marine Pollution),为从事环境管理的专业人员提供以海洋环境管理新技术为主题的国际培训工作坊。
其他活动旨在提高公众的一般科学知识。副院长(发展及外务)张荣森教授说:「让科学知识接触到一般市民大众,并令市民能够理解,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而不是单一的任务。我们肩负起此责任,投入大量资源及人力物力,视之为长期任务。」张教授为大学知识交流工作组的理学院代表。
举例来说,理学院在2010-11年度举办了12场公开讲座、研讨会和对话环节,出席嘉宾包括诺贝尔得奖者及其他杰出讲者,超过2,300人参与了这些活动。这些活动的主题涵盖不同的科学领域,包括二氧化碳和全球气候变化、可持续生物燃料、类地球的行星的起源及宇宙的早期模样等。
学院教职员的专业知识亦备受各界推崇,他们屡获媒体邀请就特别事件的科学解释发表权威性的意见(例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的地震和海啸)。
在社区参与计划中,中学亦是理学院的主要对象。计划的目标主要是与教师分享知识,并同时给予中学生发挥潜能的机会。
於2010-11年度举行的活动,包括专为教师举办,关於聚合酶链反应的培训工作坊;学院属下的少年科学研习学院举办的17项课程,让中学生体验实验室工作、实地考察和参与工作坊;以及透过Talk@MySchool(中学到校讲座计划)为60间学校共5,000名中学生举办讲座。学院亦有为资优学生举办活动,例如数学系与物理系联同香港资优教育学苑合办为期10周有关大自然和谐的课程。地球科学系亦将应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委托,以古生物学为题开办一个网上课程,为资优学生设计一个进阶课程。
张教授说:「除了在院系层面举办的知识交流活动外,我们的教职员亦通过讲座、会议及由校外机构委托进行的合约研究等,参与专业层面的知识交流活动。学院的教授级人员和非教学人员能够自发参与各类知识交流活动,令我们引以自豪。」
综合以上各项,理学院的全方位知识交流策略的广度和深度,是香港大学促进知识交流上的一个好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