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死亡 — 由《美善生命计划》开始:社会大众对死亡态度及预备程度正面化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当死亡发生时,家人都会在心理、身体、精神及社交上受到影响。然而,我们甚少谈论死亡,亦从不为死亡而作预备。当死亡突然发生,不论是面对自己的死亡,又或挚爱的离世时,往往会带来不曾想像的压力和痛苦。
承蒙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捐助,香港大学行为健康教研中心成立「美善生命计划」。「去者善终,留者善别,能者善生」,藉著在社区上推动生死教育和有关的专业培训,我们期望社会人士更有能力面对死亡。死亡变得不再令人害怕,反而成为生命完满的句号,让我们能更正面和感恩地面对生命的每一天。
计划使命
- 推动公众人士对死亡和丧亲的认识
- 支援长者、病人及其家人为死亡作预备
- 发展有关专业人士对支援临终病人及丧亲家属的全面培训
《美善生命计划》推行期间,为2,000多名前线工作人员提供与生死教育、临终关怀及丧亲支援相关的专业培训,及后经由他们所举办之生死教育工作坊和活动,现已有超过73,600名社会大众参与受益。同时,有约50个医护及社会服务机构参与成为《善生同盟》,组成一强大的社区网络,共同推动香港的生死教育。
《美善生命计划》重要研究发现
(一) 专业培训与社区生死教育工作坊能有效减低对死亡的焦虑
早前,香港大学行为健康教研中心进行一系列成效评估研究,受访人数达3,000名人士,研究结果显示《美善生命计划》能有效地提升医护及健康护理人员、社会服务工作从业员、病者、长者及其家人对死亡及丧亲的认识。具体而言,该计划有效地减轻参与者对死亡相关的焦虑,使他们较开放地谈论死亡;同时,对死亡及丧亲的相关事务,有较正面及支持的态度和明显的行为转变。
(二) 社会对死亡的忌讳与2007年相比有明显的转变
此外,该计划亦进行一项为期3年有关死亡态度的前瞻性群组研究,以了解本港三个不同的年龄组群人士(老、中、青)对死亡的态度,有超过1,475名本地华人参与,以2007年的数据与2010年的相比,相信「谈论有关死亡的事会带来恶运」和「见到尸体或棺材会行衰运」的人数比例明显减少;把「探访刚去世人士的家人」视为忌讳者的人士不但减少;而且更正面地把探望丧亲者视为一种表达关心及同情的行动。
(三) 中年人士及长者开始主动为死亡作预备
群组研究结果更显示在过去三年,中年人及长者主动准备为自己死亡作预备的人数百分比有显著提升。比较2007年与2010年,购买了人寿保险的中年人和长者的比率增加了20%-30%,订立遗嘱的人数比率增加了10%-25%,购买灵位或墓地的人数比率增加了6%-20%,而选择器官捐赠的人数比率亦增加了15%-20%。
该计划的项目总监陈丽云教授认为,看到广大市民能对死亡态度有所转变,并开始正面地为死亡作预备,实在是一件十分令人振奋的事。香港社会已较能放下对死亡的忌讳。同时,市民亦更愿意接纳死亡为生命本有的部分,因而,更有能力面对自己及挚亲的死亡。
计划的首席研究员何孝恩先生提及,很高兴见到成年人群组的对死亡的正面态度转变,特别是长者;然而,在年青社群中还有很大的需要。他指出香港年青人仍然忌讳死亡,他们不仅害怕死亡,他们也对生命感到迷茫,在人生的转变、困顿和逆境中常感无力和迷失。
未来发展
陈教授补充说,香港现有的学制缺乏生死教育课程,这无疑阻碍了青少年学习及掌握生命与死亡的意义。西方很多国家和台湾都在其学校课程中加入生死教育的部分;藉著创意及体验性的学习方法,由幼稚园至中学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学习与生死相关的课题。相对而言,香港学生这方面的发展明显受到忽视。
最近媒体对死亡相关议题的报导显著增加,可能代表著香港社会正朝著正确发展的方向;同时,媒体亦将会成为广大公众一个公开讨论生死的平台。
然而,更重要的是将生死教育拓展至各年龄群体,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在这急剧转变,充满混乱和困顿的时代成长,容易感到迷失与无望。对生命与死亡的认识,相信有助年青人面对生命的失落,及能珍惜及把握现在所有。希望能藉著更全面的研究和服务项目,结合不同的社群力量,制定具体的发展策略和行动;以提升香港大众对生死议题的意识,提供更多专业培训,扩大服务范围与内容,以增加香港青少年对生死价值的掌握。
计划网址: http://www.enabl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