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文化含蕴
语言只是沟通的工具?还是它可以作为文化探究的起步点?2000年,当政府实施新中文课程时,中文学院已关注这问题。
语言只是沟通的工具?还是它可以作为文化探究的起步点?2000年,当政府实施新中文课程时,中文学院已关注这问题。
中文学院一直认为,学习中文应包括中国历史丶哲学丶传统和文化,而不单只是语言和文学。因此,学院申请并获拨款,进行一个八年计划,向学校推行这套中文学习理念。
从2003年起,中文学院分别为初小丶高小丶初中以及高中学生编写一系列关於中华文化的书籍,作试验性的教学用途。学院收集了教师丶学生丶家长丶校长以及10个国家的专家回馈以後,把内容再作修订。现在香港大概有1000所中小学使用该系列的书籍。
领导该计划的中文学院主任施仲谋博士说:「以前,中文只作为听说读写的学习工具。现在我们尝试为中文科加入文化的元素。」
施博士解释为何他在教材上加入短诗和名篇让小学生诵读。「当他们熟读成诵,传统的中国思想丶理论探讨以及价值观就会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这些材料对学生将来有一定的帮助,一方面可改善他们的中文口语;另一方面,在他们写作时,也能引经据典,从而增强其写作能力。」
「当然我们不可以太过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学生只需每周学习一首短诗或名篇。」
初中生则学习中华文化的24个范畴,它涵盖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传统节日丶名胜古迹丶民间传说和中国思想等等。
「到高中,我们则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希望他们反思中华文化的优劣点。」
该项目出版了10本书;北京大学出版社并出版了这系列丛书的简体版。
施博士说:「现今社会重视经济利益,忽视培养下一代正确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这些中华文化经典正好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过去的哲学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更资助由其中三本书集结成的英文书《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出版,令海外人士可藉此了解中华文化。
施仲谋博士与Peter Cunich博士共享文学院颁发2012年「学院知识交流奖」。施仲谋博士的获奖项目是「中华文化教学研究」。请按此浏览Peter Cunich博士的获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