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港大生蚝养殖场为蚝民供应高质量蚝苗

我们期望蚝民知识交流,并令他们会建立自己的养殖场,开展工业规模的生产。

Dr. Thiyagarajan Vengatesen

香港养蚝业的历史可追溯至七百年前。时至今天,本地养蚝业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红潮、重金属污染、海洋酸化、养蚝法落后、缺乏新血入行、蚝苗质素差劣以及供应不稳。

现时位於新界西北部的后海湾浅水区,仅於香港水域内便有多达10,000列蚝排。数量虽大,但传统养蚝业正处於危急存亡之秋。

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和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华俊博士相信,向养蚝户持续供应具抗病能力的蚝苗,有助这门传统产业长远发展。

俊博士表示:「蚝苗的质素对养蚝业的未来至关重要,养蚝户需要具抗病能力、生长速度更快的蚝苗。」

俊博士的计划重点包括於大学本部校园设立一个养殖场,每年可生产六百万只蚝苗。蚝苗的母种为本地品种「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华俊博士将之命名为「港大种」。

他表示:「我们与养蚝户、业界持份者及政府代表商量后,决定於港大设立养殖场,为养蚝户生产优质的蚝苗。」

Oyster seed

俊博士的团队於南中国海发现了一种生长速度快又具备抗病能力的蚝种,并成功於养殖场培育及孵化蚝苗。首批蚝苗於去年十二月已送抵后海湾的蚝排作试验用途,华俊博士希望此举能为业界带来供应稳定的初生生蚝。

本地养蚝户陈国良先生是港大研究团队的成员之一,同时为华俊博士及其他养蚝户担当沟通桥梁,他相信养殖场生产的抗病蚝苗有望成为业界的灵丹妙药。

陈先生表示:「假如港大能改良蚝苗生长的方式,便能帮助业界走出困境。」

香港特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高级渔业主任(水产养殖)周永权先生对此亦表示认同。

周先生说:「养蚝业正面临众多挑战,但有了港大的本地养殖场支持,我们对於进一步发展香港的水产养殖业满怀希望。」

Back to 专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