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重修古橋,聯繫今昔

維修倒塌的村橋看似只是簡單的工作。建築學系卻把握機會,與當地社群一起拓展公共空間。

林君翰先生(右二)與學生們在貴州協助重建太平古橋

林君翰先生(右二)與學生們在貴州協助重建太平古橋

維修倒塌的村橋看似只是簡單的工作。建築學系卻把握機會,與當地社群一起拓展公共空間。

2006年,位於貴州省太平村的古橋倒塌。香港無止橋慈善基金得悉後主動聯絡助理教授林君翰先生,希望他和他的學生能協助重建太平古橋。

林君翰先生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他說:「最逼切的問題是我們要馬上維修斷橋。但除此之外,我們還想深一層,想像古橋的其他可能性。我們或許能透過改善橋面來提供更多公共空間。」

太平古橋有超過三百年的歷史,它曾經是村裏的樞紐。雖然鄰近的新建築及高架鐵路等發展令它風光不再,可人們仍然使用古橋由村子往返對岸,包括一所中學。

爲了決定太平古橋的未來用途,香港大學建築系學生連同重慶大學建築系舉辦了多場會議,與當地村民以及官員磋商有利各方的設計方案。

林先生說:「我們磋商如何保存古橋的過程,正實踐了知識交流。」

他們用專門設計的地面磚重整殘缺多泥的橋面。重整過程中除了使用預製的混凝土,還循環再用了斷橋部分的石塊。重整以後的橋面提供座位和栽種植物的地方,鼓勵人們使用這空間。

「修復古物向來的爭議,就是我們是否能夠徹底回復古物的舊貌。除此之外,我們可否再做些什麼,而不影響原來的本質?」

「太平古橋300年來經歷多次重建,面貌也屢有改變。我們的目標是要把它的歷史和現今村民的生活聯繫起來。」

該項目於2009年完工,其後得到了數個國際建築獎項。但最重要的是,它現在與村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林先生說:「我們的照片記錄了小孩穿著苗族的傳統服裝在古橋上嬉戲的樣子。別人還以為他們是演員。其實,他們只是剛放學,走到橋這邊來而已。太平古橋已經成為一個休憩的好地方。」
 

林君翰先生獲建築學院頒發2012年「學院知識交流獎」,獲獎項目是「無止橋貴州省太平古橋」。

Back to 專題故事